top of page

專訪 - 陳子軒老師


Q1: 你為何選擇在交大教書、授課?

你的意思是為甚麼我會來台灣在交大從事這個行業, 對不對? 我畢業的時候是2008年, 那大家眾所周知,2008年是西方的金融風暴, 造成了之後5年的時間就算得到博士學位, 要在美國立足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所以那個時候找工作是非常困難的, 所以在美國根本找不到工作, 所以然後去了香港中文大學做了一年博士後, 在本人命運的牽引之下就來了台灣, 所以是一個人的命運主導, 並不是我要選去甚麼的地方就可以去什麼的地方, 這就是我的答案了.

Q2: 比較想教哪一門課,為甚麼?

在數學系,我教的都是比較偏向分析的,如分析導論、微分幾何、代數拓撲、複變函數、微分拓撲,這些科目都是我願意教和喜歡教的,以上的科目都是跟我的研究理論密切相關的。

Q3: 有獨特的教學方式或其他方法吸引學生嗎?

其實沒有,我的教學方式就很簡單,我講課呢就好像一個歌星在唱歌一樣,所以我會把教的課題我吸收的蠻好的,我對一個東西用很主觀的觀點,然後把我要講的觀點,用我記憶寫在黑版上,所以我希望用一種表現出一定功力的方式來告訴大家,就好像一門藝術一樣,我能夠在這裡用一種表演的方式表示出來,在所有同學中有一些可能期望未來是專研純數學,有一天他們也能扮演這個角色,所以我覺得這有點像一種宗教講道的感覺,從我的角度來看,數學教授所扮演的角色有點近似宗教人士之講道,兩者皆在傳道、授業、解惑,把一種精神傳下去,,這就是我的理念,所以沒有辦法刻意吸引學生的,要看緣份的。如果聽者與講者之間的緣分夠,他自然能聽得進去,也要看他跟學問的緣份夠不夠,所以就隨緣吧。

Q4: 如果學生在學業上遇到困難,你會如何協助他?

如果學生在學業遇到困難,基本上我是不會主動去找他們。如上所述,學習是自己的事情,除非他來找我,我會盡力的解答他的問題。但是,同一個事情是,他自己要「主動」。如果他自身沒有學習的動機的話,我也是沒法幫他。所以最基本的是他要來找我談,或者說是課後有什麼問題的話,就直接問我到把問題搞懂,這是最好的辦法。

但是如果,你是根本不念書,愛理不理的,我就沒法管了。我受教育是在美國,我也習慣了那邊的教育理念:一個人的學習是自己的問題,不是老師的問題。因為我覺得這裡已經不是中學了,應當去關心學生在中小學是應該的,但是到了這個地步,已經是超過十八歲的大人了。外面競爭這麼大,譬如說我們台灣有四大名校台清成交,但在世界畢竟還有其他同年齡的還在掙扎,他們也很優秀。從這層角度來講,學生應當有這樣的心理準備:全世界還有很多同年齡的競爭者,我要更努力。那如果沒有這樣理念的人,我何必去管他?他應當要對自己將來要做什麼去負責。

所以如果要我幫助學生的話,他應當主動來找我,讓我幫他解決技術上、學術上的問題;但如果是人生大方向的問題的話,我無能為力。因為通常,如果他對這個東西不感興趣,大多不是他不聰明,而是他無法說服他本人這個東西對他將來的事業有什麼幫助。這大方向的問題是他自己的問題,我實在無能為力。

Q5: 你覺得僑生要怎樣融入交大的生活?

很簡單。不要只跟講廣東話(母語)的人混在一起,結交本地、台灣土生土長的人。沒法融入的原因就是只跟同鄉的在個小圈子,要打破這個很簡單,就是多跟其他人談一下,這個應當不是問題。

像我在美國時,雖然也有香港澳門同學會,也有講國語的來自中國大陸的教友,畢竟我們還是會遇到白人同學、外國人,也不會有這樣很嚴重的問題。一般來講是時間問題,如果時間是四年的話,應該會很容易慢慢地融入進去。

如果不能融入進去只有一個可能,那就是語言隔閡太大,但一般來講是不會的,因為年輕人學語言是很快的。比如說,我從澳門到美國讀書,一開始我是不能講話的,書也是念的很困難,但這東西也是花時間一年、兩年、三年、四年慢慢改過來的。老人家就很難說了,如果是上了年紀的到新的國家,因為語言不通,又變得封閉,把以前的、舊的東西帶過去,就沒法融入新的生活裡。年輕人就不會有這個問題,可以很自然地融入進去。

Q6: 你覺得加入應數系會有甚麼好處?

交大應術系是人與人之間相處非常和睦友善的系,而就我親身經驗來說,也是一個同事之間沒有互相攻擊的地方。我們這裡的同仁同事就好像朋友親人一樣,所以這裡是我認為一個非常特別的地方。而且來了這個系也感受到台灣人的文化底蘊以及修養素質的確比較高,待人接物也比較厚道。並不會因一些事情而看彼此不順眼,至少,我從來沒有看過,大家都是互相幫忙協助的。

Q7: 應數系對你來說是一個怎麼樣的學系?

從學術方面來講,我個人的觀點是應數系有三個方面是比其他院系強。第一個是「數學分析,以及計算數學」方面,由賴明治教授以及林文偉教授(主任)所領航。第二個是「組合學」,這門課是應數系的傳統,也非常重要,而本系所採用的教學書本是非常獨特且十分有深度的,就連我的母校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這樣出眾的美國公立大學的數學系,也沒有辦法交一門這麼有深度的組合學,更能顯出應數系在這方面的優點。第三個是「動態系統」,由林松山教授、莊重教授、石至文教授等所主導的流派。這三個就是應數系的長處。而應數系和一般純數學系是很不一樣的,應數系是比較偏有應用的元素,會跟工業、工程等方面有關,而純數學在這方面就會比較困難去涉及。另外,很多本系的學生一旦接觸到比較抽象或有一定難度的純數學課,只要不是必修,就不會去選修。在這情況之下,沒有足夠的學生去選修,那我怎麼開這一門課呢? 所以這是本系沒辦法把理論教得很深入的其中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是學生對這些理論課程的興趣不大,所以這個系的發展偏向,跟這些原因是有相關的。

Q8: 你認為應用數學對社會的發展有何重要性?

應用數學對社會的發展必然重要。在東亞文明中的經典是「四書五經」,而在西方文明中的經典,在宗教方面是聖經,若不是這個方面,那一定就是古希臘的物理、數學、哲學。西方如今能有這麼厲害的科技文明,都是從希臘人的經、書提煉出來的。應用數學也是數學的一部分,如果你把數學看成是一種經書的話,它就像是一種力量由上貫下來,而應用側是橫向的。那橫向的東西所指的又是什麼呢? 比如說,每一層橫向就好像一波水流一樣,而豎向的力量則會與橫向的水流互動,產生波瀾。具體例子說明,每一層橫向的水流皆象徵人類世界某一特定的時代,經書所代表的學術道統的精神文化力量直接灌於每一橫向的時代,在每一個時代之中產生波瀾,所產生的波瀾即為每一時代肉眼可見之科技文明。其實以橫向的觀點去衡量經書的學術作用是不恰當的,因為”經”本身是一種道理,它也不是你所想的那種「用」,你所想的是技術產生技術的這種「用」,而學問的「用」是貫下來的、難以看見的。所以它不一定是一般想得到的那種立刻有用的「用」,你想到的是時代波瀾衍生時代波瀾的那種”用”,但它是在背後鼓動這些波瀾在前進的作用,所以它是一種看不見的力量貫下來,有大用,沒有小用。雖然很抽象,不過經過我的長時間的思考,腦海中的圖像就如我所說的,它的作用是文化、學術精神上的一種鼓動力,就像古時的「四書五經」,而西方的「四書五經」就包含數學,是人類發展文明的以及是長遠的指路明燈,我們並不需要找那個作用,因為它的作用太大了。

Q9: 你認為交大應數系在未來職場上的優、缺點以及有甚麼看法?

我個人覺得,如果分開兩個方面來講,可分為直接就業和繼續進修兩部分。前者來說,大學部的同學能搭配其他領域的科目,就有一部分的同學在大三的時候把必修課都修完,然後去選修其他系的課,這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這能讓同學有這些基礎去更容易地進入另外一些行業。而後者,碩士時期,電子系和電工系的碩士,出來就業的前景是挺不錯的,畢竟交大在台灣的名氣非常響,在澳門也一樣,很多人都知道這間學校,所以基本上我覺得從這個方面來講,如果你不是只待在學術界的話,在各行各業也是很不錯的。如果只待在學術界的話,那我就不能一定這樣說了,很可能你將來會從事學術行業,比如你將來要在某個學校任教,這一條路就挺坎坷的,這不只是交大會遇到的,而是全世界都會遇到的,因為學術界這條路真的很困難。比如說,某學生在交大的應數系畢業,要走學術的路,那他必須要有心理準備,到最後可能是他所教授地並非是他的原居地。所以分開來講,不走學術的路,前景相對明朗,而走學術的路,路上會遇到不少的困難跟阻礙。

Q10: 有甚麼建議給應數系的大一同學?

就如上題所說的,要不走學術的路,要不去業界工作。如果是去業界工作的同學,建議不要在必修課拖拖拉拉,即使你很不喜歡某個必修課,也要找一個比較容易過的老師,盡快把他修完,因為這樣可以騰出更多的時間去安排、鋪排要做的事情,準備畢業以後要做甚麼。而走學術的路的同學,也建議盡快把必修課修完,然後去修一些進階的純數學課程。要先確定自己的人生方向,千萬不要因為不喜歡某一課,就把這一課放著不理,儘管多麼沒興趣,還是要把它修完,因為頭一個老師,你覺得他教得很難,說不定你沒有努力,下一年的老師教得更難,那就形成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Featured Posts
Search By Tags
尚無標記。
bottom of page